6月22日,由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主办的“2024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(广州)”在广州举行。会上,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、研究员白明发表了以《从金融创新视角看自贸试验区的发展》为题的主题演讲。白明表示,自贸试验区是中国探索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一项创举,也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高地和制度创新的试验田。自2013年9月中国(上海)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以来,全国至今已经有22个自贸试验区,以及海南自贸港。

白明认为,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,自贸试验区在制度创新上贡献突出,其中就包括了金融创新。“金融业的创新任务多种多样,面临的挑战错综复杂,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。为了更加稳妥推进金融创新,减少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风险,就需要采用先试点、后推广的模式,在金融创新上培育出更多可推广复制的经验。”白明说。

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:金融创新是自贸试验区的突出贡献  第1张

图片来源:主办方供图自贸试验区为何要承担金融创新任务?

进行金融创新的领域有很多,为何自贸试验区要承担金融创新的任务?对此,白明认为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:

第一,某些金融创新需要更加宽广的授权范围。金融体制改革涉及方方面面,需要循序渐进,但是如果完全等到水到渠成时再考虑金融创新,许多机会有可能与我们失之交臂。在这种情况下,国家可以针对自贸试验区的金融创新先行授权,实际上也就为后续的金融创新打开了空间。

第二,建设自贸试验区也需要金融创新作为保障。比如,自由贸易账户要遵循“一线放开、二线管住”的原则,理论上与境外金融是要完全打通的。而在境内,则是有限渗透,按照一定的规则,自由贸易账户与常规账户之间,可以以人民币方式进行一定形式的穿透。目前上海、天津、深圳、海南等地,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自由贸易账户的探索。

第三,一些金融创新需要有相关的金融生态作为保障。从上海自贸试验区的经验来看,进行金融创新可以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助力。比如,上海自贸试验区开展原油期货交易,不仅增加了中国在原油期货上的定价话语权,也有助于引入国际流行的期货交易惯例,让期货市场进一步与国际接轨,最终提高中国在大宗商品上的影响力。

白明还表示,在自贸试验区开展金融创新,需要考虑到区域开放的大局,比如2019年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刚提出“打造广州南沙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”,就明确要发展航运金融、科技金融、飞机船舶租赁等特色金融,给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。

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案例有哪些特征?

目前为止,全国范围内自贸试验区已经进行了12个年头。白明认为,总体来看,自贸试验区比较成功的创新案例主要有以下特征:

第一,突破了现有金融业务的边界,在推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推动了金融业务与其他业务的整合。比如,天津自贸试验区的商业保理行业全链条服务新模式,突破了跨境人民币保理业务的范围,形成了“数字人民币+贷款发放+保理业务”的供应链金融场景。

第二,不断加强不同自贸试验区的业务协同。比如,四川和重庆两地的自贸试验区实现了“电子口岸卡”业务跨关区通办。

第三,充分发挥地方党政部门为金融业发展起到的背书作用。比如,前几年四川自贸试验区搭建了“银政通”平台,实现了银政通数据分享。

第四,深入挖掘金融服务的应用场景集聚效应。以广东自贸试验区为例,近些年来在南沙也加快推动融资租赁产业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发展。

第五,因地制宜有选择地试水新的金融业务。广东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年后,入驻的金融企业已经是全国第一,开展了一系列金融试点。

“在金融创新中,我们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,将来会遇到很多新问题、新挑战,需要更多的创新。”白明表示。

每日经济新闻